《乱世奸雄纵横三国:品曹操》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乱世奸雄纵横三国:品曹操-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计,从安帝到灵帝的八十余年中,各地发生大小农民起义近百次,规模及活动区域总的趋向是越来越大,人数从几百人、几千人扩展到几万人、十几万人。这些起义虽然都先后失败了,但却显示了农民阶级的力量,激发了广大人民继续反抗的斗志。当时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豪迈的歌谣:
  小民发如韭,剪复生;
  头如鸡,割复鸣。
  吏不必可畏,
  民不必可轻。
  在风起云涌的起义浪潮的推动之下,终于在灵帝中平元年(184)爆发了全国性的黄巾起义。起义前,矩鹿人张角利用在流民中广泛传布的“太平道”这一宗教组织形式,以传道治病作掩护,进行了十多年的艰苦准备,在青、徐、兖、豫、幽、冀、荆、扬八州(包括今山东、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省的广大地区)发展了信徒几十万人。张角将信徒部署为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各方首领,由他统一指挥,并在群众中广泛传播“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张角本来计划在甲子年(即中平元年)三月五日同时发动起义,但由于叛徒告密,计划泄露,便决定提前在二月起义。张角称天公将军,他的弟弟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义旗一举,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都震动,形势发展很快。起义军所到之处,焚烧官府,镇压官僚,攻打地主庄园,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者。
  东汉王朝急忙采取对策,首先加强了京城洛阳的防守力量,然后“发天下精兵,博选将帅”,派皇甫嵩、朱俊、卢植等带兵开赴各地镇压。各地豪强地主也纷纷组织武装,协同东汉政府军全力向起义军进攻。起义军在开始几个月,顽强抵抗,英勇进攻,不断取得胜利。但由于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悬殊,起义军力量分散,缺乏作战经验,在英勇奋战九个月后,几支主力被分别击破。此后,分散在各地的起义军仍继续坚持战斗,大者二、三万,小者六、七千,前仆后继,此伏彼起,坚持了很长时间,才被最后扑灭。
  黄巾起主军主力被镇压后,曾一度缓和的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又激化起来。以何进为代表的外戚集团同以张让、段圭等为代表的宦官集团进行了最后一场较量,最后在火并中同归于尽。在镇压黄巾起义军的过程中趁机发展了个人势力的各地豪强、军阀纷纷割据争雄,各霸一方,形成了数十个大大小小的独立王国,中央政权土崩瓦解,名存实亡。军阀间展开了疯狂的掠夺地盘和人口的兼并战争,整个中国特别是黄河流域一带变成了一个大屠场。战争及由战争所引起的大饥荒和严重的瘟疫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人民的死亡达到了“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的地步,饥饿使“吏士大小自相啖食”,瘟疫的流行则使“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仲长统《昌言》对此作了更高度的概括: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导言——东汉社会面貌(5)
昔春秋之时,周氏之乱世也。逮乎战国,则又甚矣。秦政乘并兼之势,放虎狼之心,屠裂天下,吞食生人,暴虐不已,以招楚、汉用兵之苦,甚于战国之时也。汉二百年而遭王莽之乱,计其残夷灭亡之数,又复倍于秦、项矣。以及今日,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者,不可胜数。此则又甚于亡新之时也。
  人民群众迫切希望重新出现安定统一的局面,这种意志虽然艰难但却是顽强地推动着社会不断向着统一的方向前进。一些有识之士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企图采取有效的政治、军事、经济手段来完成全国的统一。他们有的失败了,有的成功了,有的获得了小的成功,有的获得了大的成功。其中最大的成功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曹操。曹操本来也是一个割据者,但由于他具有很高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能够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实施比较进步的、开明的、客观上符合人民愿望和统一趋势的措施,最后终于在逐鹿中原的战争中脱颖而出,先后消灭了北方割据的群雄,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这不仅为当时中原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创造了条件,还为后来西晋的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曹操为结束大动荡、大破坏、大分裂的历史作出了不朽的贡献,是在风云际会、人才辈出的时代腾涌出来的一颗最为灿烂夺目的明星。曹操一生所走过的道路是曲折的、复杂的、富于传奇色彩的,值得我们很好地去回顾,去探索,去总结。这对我们更好地认识汉末三国时期的历史,吸取历史的经验、智慧和教训,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无疑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一章少年行止(1)
一亳州寻踪曹操像
  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桓帝永寿元年(155)出生于沛国谯县,即今位于安徽北部的亳州市。
  谯是一块古老的土地。《史记·殷本纪》载:“汤始居亳。”即商汤最初曾经在此建都。亳的故址在今河南商丘,谯与之邻近,故境内有成汤王陵,相传为衣冠冢,今尚存明末所植古树一株、清代书法家梁献所书碑刻一块。春秋时为陈国谯邑,入秦,推行郡县制,始置县。西汉属沛郡,东汉属沛国。三国魏时,为五都(许昌、洛阳、长安、邺、谯)之一。其后曾为南兖州、谯郡、陈留郡治所。唐宋元时期为亳州治所。明初并入亳州,清属安徽凤阳府。民国时,复改州为县,直到1949年以后。
  谯县扼东西,控南北,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史上为兵家必争之地。史称:“危时为群雄角逐之所,升平为人物辐辏之地。水陆所至,为淮西一大都会。境界四达,英豪间出。”陈胜、吴广起义,谯是最先被攻占的地方之一。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直被依为重地。唐末黄巢起义,曾一度攻占亳州。金、元时期皆为节镇重地。元末刘福通起义,立韩林儿为帝,曾建都于此。明末李自成起义军、清末捻军及太平天国革命军都曾在这一带纵横驰聘,成为无数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的用武之地。
  谯县境内有一条涡河,流向自西北而东南,最后在今安徽怀远流入淮河。曹操的家,就座落在谯县城东的涡河岸边。郦道元《水经注》卷二三《阴沟水注》说:“城东有曹太祖旧宅,所在负郭对廛,侧隍临水。”这个地方就在今离市区五里的涡河岸边的甘家湾附近,建筑物早已荡然无存,但遗址处还留有高原,当地群众称为庙台子,不时可从土中发现或发掘出汉瓦片子。现在遗址处立有一块“魏武故里”的标志,以供游人怀古凭吊。据郦道元的记载,遗址的背后是城郭,旁边是城壕,前面是人来人往的商店和川流不息的涡河,也称得上是一个交通便利、视野开阔、风光秀丽的所在。
  曹操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家乡度过的。踏上仕途和南北转战的征途后,又多次回到谯县。谯县与曹操一生的活动紧密关联,至今在亳州仍保留着不少当年的遗迹。主要有:
  谯令寺。在亳州城东三十里的沙土一带。中平二年(185),曹操受权贵排挤,从洛阳回到谯县,在城东五十里筑精舍,秋夏读书,冬春射猎,传说就在这个地方。据《亳州志》,寺前原树有石碑,称“谯陵”。
  观稼台。城东北一里处和城西北一里处各有一座,分别称东台和西台,至今还留有高大的土台子。为曹操在郡国推行屯田时所筑,曹操曾在这里亲自督耕观种。曹操所推行的屯田,分军屯和民屯两种,谯县同时有军屯和民屯,从县城向西到武平(现离城三十里的安溜集以西)一带为军屯,从县城向东到谯令寺一带为民屯。当时这里积蓄颇富,为曹操转战南北的后方基地之一。曹操除在这里督耕观种外,合肥之战前还曾在这里训练水军,合肥之战后又曾回到这里整训军队。
  南曹寺、北曹寺。南曹寺在城北三十二里处,北曹寺在南曹寺以北二里处。明天启四年(1624)曾重修,碑记称这里曾为当年曹操的屯兵之处。有楼阁花木,又曾为游览胜地。
  拦马墙、饮马坑。在市区马场北头。拦马墙为一矮墙,长数丈,传说曹操当年在这里训练军马时用以拦马。附近有饮马坑,传为当年曹操饮马的所在。
  地下引兵道。在市区内,南北纵横,现已陆续发掘出两千多米。为砖砌的地下通道,高约二米,宽约一米多。曹操用兵强调出奇制胜,或有意暴露兵力以向敌人显示强大,或有意隐匿兵力以向敌人显示弱小,这个地下引兵道传说就是当年曹操用来研究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
  斗武营、五营院和饮马池。均在城内,传说也是当年曹操屯兵、练兵的场所。
  八角台。在城南郊。据《亳州志》,这是当年曹操擒杀吕布、打败袁绍后回到谯县为奖赏将士、检阅军队而修筑的。至今还有隆起的土台。
   。。

第一章少年行止(2)
谯望楼。据《亳州志》,楼为曹操所筑,大概是当年曹操登临游览、宴飨宾客和与文士聚会的场所。
  此外,还有后人修筑的魏武帝庙和花戏楼等建筑。《亳州志》载:“魏武帝庙在城东七里,宋真宗敕修,乾兴元年(1022)复修,今废,有帐殿记。”《亳州志》载有帐殿记文,文中称曹操有“雄伟不世之量”,在“皇纲紊绝,海内震扰,群雄并称”的时代“乘机奋策,啸咤驰惊乎其间”,是一位“挟持汉室,抗力三方”、“卒灭袁而阻权、备之强”的英雄。曹操建安七年(202)正月曾驻军谯县,下了一道《军谯令》,要求当地“为存者立庙,使祀其先人”。曹操死后,家乡人又为他立庙,也算是对其遗志的一种继承吧。
  花戏楼则是一座清代初期的建筑,原为山陕会馆。在门楼和庙内的一座舞台上,分布有砖雕和彩绘的花草、禽兽等透雕。最引人注目的是舞台藻井四围的悬枋上彩绘有十八出三国戏剧,有不少是有曹操出场的,计有孟德献刀、击鼓骂曹、割须弃袍、战濮阳、华容道、蒋干盗书、阳平关等,多数是以出曹操洋相为主题的。在曹操的故乡后来也出现了对曹操“不敬”的艺术作品,这是一个有趣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值得加以思考。
  曹操家族的墓群也在亳州南郊,《水经注·阴沟水注》对此有详细记载,如说曹嵩冢“冢北有碑,碑北有庙堂,余基尚存,柱础仍在。庙北有二石阙双峙,高一丈六尺,榱栌及柱,皆雕镂云炬,上罦罳已碎”。此外还对曹腾等人的墓作了著录。这一带至今还留有曹四孤堆等周围十余里的墓葬遗址。1970年后陆续对一些墓葬进行了发掘,其中的董园二号墓全系石结构,墓内长15.3米,宽10.2米,高3米,由甫道、前室、中室、后室、南北耳室、东西偏室组成,具有相当的规模。从墓葬中出土了大量字砖,字砖上刻有“为曹侯作壁”、“比美诗之比”、“曹腾字季兴”等字样。此外还出土有银缕玉衣、铜刀、铁戟、铁币、珍珠、金饰、玉饰等物。
  曹操在亳州及其他地方留下的遗迹,为无数后人缅怀曹操业绩、研究曹操的生平和思想留下了极可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亳州人民对这些遗迹极为珍视,细心加以维护和修整,相信这些遗迹将与曹操的声名和业绩永存,在传布历史知识、弘扬民族文化方面发挥历久不衰的作用。
  二“莫能审其生出本末”
  关于曹操的家世,其说不一,特别是对曹操远古祖先的说法很不一致,就连曹操家人的说法也是互相牴牾的。其说主要有三种:
  一说为黄帝之后。相传黄帝有个曾孙叫颛顼,颛顼有个孙子叫吴回。吴回的儿子陆终娶鬼方氏的女儿女嬇为妻,女嬇怀孕三年,孩子总生不下来。陆终最后只好用刀子剖开女嬇左边腋窝下,生下了三个儿子;又剖开右边腋窝下,也生下了三个儿子。其中的五儿子名安,赐曹姓,封在曹国。西周初,周武王将其弟振铎封在曹国,称为曹叔振铎(周天子称同姓诸侯为叔父),改封曹安的后裔曹挟在邾国。战国时,邾国被楚灭掉,子孙分散,其中有的在沛定居下来。秦末曹参曾为沛县狱吏,后佐刘邦灭项羽,封平阳侯,惠帝时,继萧何为相国。曹操即为曹参之后。持此说者除《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引王沈《魏书》外,《三国志·魏书·蒋济传》注也说:“臣松之案蒋济《立郊议》称《曹腾碑文》云‘曹氏族出自邾’”。曹腾是曹操的祖父,其碑文称曹氏出自邾国,很可能代表了曹腾自己的看法。
  一说为姬姓之后。曹叔振铎被封在曹国后数百年,即周敬王三十三年(前487),曹国被宋国灭掉,曹国国君的后人被称为曹氏,曹操即为这些后人之一。持此说者为曹操本人。《三国志·魏书·蒋济传》注:“魏武作《家传》,自云曹叔振铎之后。”曹操的儿子曹植赞同这一说法,曹操死后,他在《武帝诔》中说:“于穆我王,胄稷胤周。”稷,即后稷,名弃,相传为周的祖先,舜时为农官,别姓姬氏。
  

第一章少年行止(3)
一说为虞舜之后。魏明帝曹睿时,侍中高堂隆论郊祀事,认为魏为舜后,推舜配天。太尉蒋济反对这一说法,认为舜本姓妫,其后代姓田,不是曹氏的祖先,并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诘责高堂隆,指出“魏非舜后而横礼非族,降黜太祖,不配正天,皆为谬妄”。但曹睿却赞同高堂隆的说法,景初元年(237)在洛阳南面修筑了祭天的圆形高坛即圜丘后,曾专门下了一道诏书,明确声称:“曹氏系世,出自有虞氏,今祀圜丘,以始祖帝舜配。”到魏元帝曹奂被司马炎废掉时,《禅晋文》也说:“昔我皇祖有虞”,同他的叔伯兄弟曹睿(曹奂也是曹操孙子)站到了同一立场。
  推测起来,曹操在世时其祖先可能就已经无考了。诸种说法大抵都为附会之谈,其目的不过是为了借此抬高曹氏的地位而已。
  比较而言,曹操的曾祖、祖父和父亲的情况是明确的,当然还有个别疑点和歧点。
  曹操的曾祖名节,字元伟,在地方上有仁厚礼让的名声。一次有位邻居丢了猪,这头猪与曹节家的猪有些相似,这位邻居便上门将曹节的猪认走了。曹节明知邻居的做法不对,却并不同他争辩。谁知邻居的猪后来又跑了回来,邻居于是感到非常惭愧,赶紧将曹节的猪送了回来,并向曹节道歉,曹节仍不多说什么,只是笑着把猪收下了。这件事博得了乡人普遍赞赏。曹节共有四个儿子:长子伯兴,次子仲兴,三子叔兴。最小的一个儿子名腾,字季兴,即曹操的祖父。
  曹节有人疑当作“曹萌”。侯康《三国志补注续》:“案《后汉书·皇后纪》曰:‘献穆曹皇后讳节,魏公曹操之中女也。’此书《三少帝纪》曰:‘景元元年六月故汉献帝夫人节薨。’若腾父名节,操不应复以名其女。”《艺文类聚》卷九四引《续汉书》:“曹腾父萌。”卢弼《三国志集解》卷一引梁章钜曰:“‘节’、‘萌’字形相近,或本作‘萌’而误作‘节’欤?”按照常理,曹操确实不大可能让自己的女儿与其曾祖父同名。“节”繁写作“節”,与“萌”字形相近,发生错讹的可能性确也是存在的。
  0
  0
  曹腾早年就进宫当了宦官,历事安帝、顺帝、冲帝、质帝和桓帝五个帝王,时间长达三十余年。安帝时为黄门从官。其时顺帝在东宫,邓太后下诏让从中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