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害了版权持有人的著作权利益。
“登月”计划(8)
提起诉讼的出版商们在起诉书中指出,谷歌的出版商计划和图书馆计划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两者唯一的不同就是,前者是谷歌在寻求版权持有人的许可之前就已经将其付诸实施;后者呢,至少还是在取得了密歇根大学对持有的版权书籍的许可后才开始对图书进行复制的。谷歌在这两个计划实施方法上的自相矛盾表明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谷歌完全有能力在《版权法》的要求范围内完成它制定的计划,但是为了省去麻烦而选择了不去那样做。耐人寻味的是,每个参与诉讼的原告都是谷歌出版计划中的合作伙伴,而且这些出版社都愿意同谷歌继续该项计划的合作。
这些出版社在诉状中辩称,一直以来,他们的业绩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依靠辅助###收入获得的。所谓的辅助###收入就是通过允许他人出版作品摘录来获取许可费。他们同时指出,谷歌作为一家商业实体,为了“增加其网站上的用户流量,以达到从他的广告客户那里收取更高的费用”的目的,作为一家商业实体的谷歌竟然打算在网页上将扫描过的图书的摘录展示出来。这无疑是在抢出版社的饭碗。美国出版商协会(Association of American Publishers)主席帕特里西娅·S。施罗德(Patricia S。 Schroeder)告诉《纽约》记者说,Google是一个伟大的搜索引擎,她本人非常喜欢。“但是必须要有人为这种搜索买单,”她接着说,“我要对谷歌说,‘我们来做个交易吧。你可能会少赚一点,但我认为这样对大家都有好处。让大家都有钱赚,怎么样?小伙子们!让大家都有钱赚,你们不能太贪了’!”
对于一个把“不作恶”作为座右铭的公司,这次诉讼显然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不作恶”成为谷歌一直奉行的企业信条,是其有意为之的结果。故事要追溯到1999年,当谷歌第一次开始招聘能够为谷歌的前途带来敏锐的洞察力和正确的判断力的非工程类员工时,经验老到的谷歌人非常关心的是新来的那些MBA们会不会为了###公司的广告客户或者推行新产品而强迫他们修改搜索程序。因为在他们眼里,MBA通常都很热衷于做这类事情。为了表达这种担心,作为最早进入谷歌的员工之一,埃米·帕特尔(Amit Patel)将“不作恶”三个字工工整整地写在了公司唯一一间会议室的白板一角,以便让每一个谷歌的销售人员和他们的客户都能看得到。
几年后,谷歌的员工数量已经增至数百人。当人力资源团队开始甄选一些口号以显示企业价值的时候,另一名工程师,保罗·布奇海特(Paul Buchheit)建议把帕特尔提出的“不作恶”列为公司的口号之一。因为在加入谷歌之前曾经在英特尔工作过,布奇海特对于一般大公司都会提出的类似“努力争优”这样的既空洞乏味又典型化的目标很是反感,认为谷歌应该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他觉得判断企业价值的口号应该是属于“一旦你把它确定下来,就很难去更改”的那种。当布奇海特成功地实现了将“不作恶”列为公司的口号之后,帕特尔把这三个字写在他所经过的每一块白板上面。尽管听起来没有“你不能靠做坏事赚钱”更清晰有力,并且只是谷歌公司“认为可以做到的十件事”之一,但是通过帕特尔和布奇海特的努力,“不作恶”还是很快地成为大家所熟悉的代表谷歌价值的口号。之前一直有批评家说,正是由于谷歌没有很好地遵守它倡导的“不作恶”信条,才最终导致了2002年因为建立反科学网站而受到审查;在2003年还获得国际保护###协会主办的“美国大佬奖”提名。曾获普利策奖的《纽约时报》王牌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曾以《谷歌是上帝?》为标题对其进行了一番羞辱。然而,所有这些向谷歌自我界定的商业道德信条提出的挑战中,最有力的无疑是代表了整个图书界意见的这两起诉讼,就好像在指着谷歌的鼻子对其所犯下的罪恶进行谴责。这对谷歌来说显然是一种痛苦的侮辱。
“登月”计划(9)
就在第二起诉讼案提出后不久,谷歌将给它带来污点的“谷歌出版计划”更名为“谷歌图书搜索计划”。公司声称,“谷歌出版”这个名字容易让使用者误认为这个计划是用于帮助用户进行网页打印的。公司的官方博客文章则表示,可以把这次项目名称的更改看作是改善公共关系的预演,并对这样一种说法进行了否认:“不,我们并不认为新名称会改变某些家伙对这个项目的看法。”
当密歇根大学由于在“谷歌出版计划”中发挥的作用而被卷进谷歌侵犯版权诉讼案的时候,斯坦福大学决定,为了谨慎起见,只允许谷歌扫描1964年之前出版的图书。斯坦福大学的图书馆馆长迈克尔·A。凯勒(Micheal A。 Keller)解释说:“我们不是公共机构,我们没有能够使自己免于被起诉的国家赦免权。”然而,在密歇根大学,谷歌拥有着坚定的合作伙伴——由于享有国家豁免权——密歇根大学在诉讼抵达时没有退缩。该校校长玛丽·苏·科尔曼女士,为谷歌的图书数字化项目辩护,认为谷歌公司是“我所经历的最革命###的企业”,图书搜索项目将为出版商们提供“大规模的免费目录”,尽管他们并不欣赏。她开玩笑说,出版商只是把“摘录”看作是一个由“几个字母组成的单词”,而对于她来说,“我承认,当我要寻找一本书时,我看中的是它是否能引起我的兴趣,是否包含我需要的信息,是否真的适合我。我看不出这些查找的方式有什么区别,包括在网上看摘录,或是找图书检索卡,或是站在书架旁翻查一本书等”。
快要发霉的图书检索卡被谷歌和它的维护者们一次又一次地提起。斯坦福大学法学院教授劳伦斯·莱斯格(Lawrence Lessig)为谷歌的图书数字化进行了有力的辩护。他说:“出版商们一直要求他们的许可权有效,为完成21世纪的图书检索提供保证。但是在人类历史上,有哪部法律曾经规定过必须要在作者(或出版商)的允许下才能将作品列入图书检索卡中呢?”有关图书检索卡与谷歌网上摘要孰是孰非的争论,其焦点在于,谷歌搜索结果中提供的内容摘录是结合上下文得来的,这种情况实际上在之前的人类历史上并没有出现过——这些内容摘录不能提供一本完整的书的全部内容,但是比起只能提供作者、书名、出版商以及几个标题的传统的图书检索卡,它能提供的信息显然要多得多。谷歌设置了安全保障措施,目的是为了限制那些还没有取得版权持有人许可的图书在一个搜索词的指示下每次最多只能获得3个有关图书内容的摘录。尽管如此,图书摘录也将使谷歌有足够的能力来吸引更多的访客,访问量的上升则意味着广告收入和利润的增加。因此,21世纪的图书检索卡面临着新的问题:谷歌应该与出版商和作者分享利润吗?
或者,至少谷歌应该与其他搜索引擎分享它所获得的数字化图书?出版商在他们的诉讼状中指出,他们并不反对图书数字化,事实上,他们已经加入了开放内容联盟(Open Content Alliance)——在这个联盟中,要将获得版权持有人许可的图书数字化,然后使数字化的拷贝为所有的搜索引擎服务,无论它是不是联盟成员。这一举措最早开始于互联网档案馆(Internet Archive)的布鲁斯特·卡尔(Brewster Kahle)和雅虎的合作。2005年年初,他们收到过惠普(HP)和阿杜比公司(Adobe)捐赠的设备和软件。但是,这些捐赠远远不够。雅虎没有公开透露其财务费用,但据估计,它第一年花费在该联盟项目上的数额应该是在30万到50万美元之间。该联盟是依靠其他基金会的施舍生存的,比如在2006年他们就得到由斯隆基金会(Sloan Foundation)提供的100万美元对存放在几家图书馆内的反奴隶制材料进行扫描。 。 想看书来
“登月”计划(10)
这一倡议也受到以谷歌为首的一些机构的阻碍。卡尔表示,一些机构里的图书馆馆长告诉他,他们将只允许其书籍被扫描一次,而且他们不能参加开放内容联盟,因为他们已经答应了同谷歌进行合作。“在数字时代,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公共图书馆系统,”卡尔说,“但是我们即将得到的却是由一家私人企业控制的私有化图书馆系统。”
2005年秋天,微软加入了开放内容联盟。有新闻报道称,微软将致力于图书数字化,计划在2006年将15万册图书进行数字化以配合其新推出的Live图书搜索项目。微软对其新扫描的作品的版权作出了限定。微软公司负责版权、商标和商业秘密的副总、法律顾问托马斯·鲁宾(Thomas Rubin),在美国出版商协会的年度会议上告诉与会的出版商们,谷歌已经假定自己是“唯一有权利”对作者和出版社提出假定###要求的企业,即:如果作者和出版者不希望自己的版权作品被扫描的话,应将他们的这一意愿提前通知谷歌。他指出,这样的要求是多么地不切实际,如果在世界各地的其他公司都采取同样的政策,那么版权所有者们就要对未经许可就进行拷贝的每一家公司进行追踪。他指出“那些自己没有进行任何创造的公司,完全依靠他人的创造成果赚钱,并通过广告收入和上市的办法使赚来的不光彩的钱合理化”。很显然,鲁宾的这番话矛头直指谷歌。
作为开放内容联盟的一员,微软不但像谷歌一直做的那样——将每本被扫描的书籍都保留两个数字副本,一个交给借书给它的图书馆,一个留给自己——而且还提供第三个复本给该联盟,从而使开放内容联盟得以在自己的网站上免费提供这些数字化书籍的索引和展示目录。微软这样做,只是为了避免谷歌一直想要独霸图书数字化的企图得逞。面对气势汹汹的谷歌,微软唯有寄希望于图书数字化项目能够使其用户在搜索服务方面最大程度地受益,那么它的投资就不算徒劳无功。对微软来说,扫描数以千计的图书已经相当具有“登月”的难度了,遑论数以百万计的图书。微软MSN搜索总裁丹尼尔·提德特(Danielle Tiedt)在2006年3月举行的贸易小组会议上说,考虑到需要付出的巨大费用、非独家享有的权利以及不确定的回报等因素,微软并不愿意进行图书的数字化。她说:“我觉得,再没有什么更好的事情能比完成全部图书的数字化工作让人高兴。到那个时候,我需要做的就是去发出指令并通过索引查找它,享受一名网络用户的超级体验。”她接着说,想像一下,微软是否有必要为了能够利用其Live搜索引擎对网页进行索引,就一定要将每一个网页都一一创造出来?图书的内容还没有完全被数字化,这对微软来说是一种不幸。在这种情形下,微软只能进行二选一:“要么放弃分享图书数字化这块蛋糕,要么就是在这场游戏中放下脸面,积极地对数字化进程进行协助,以获得图书内容的数字格式。这样的话我也可以做我一直想做的事了”。
谷歌的丹尼尔·克兰西同提德特一同参加了这次贸易小组会议。他提出建议,认为如果能够有一个机构替代私营公司来进行图书数字化的项目,那么这个机构非美国政府莫属。“很显然,在这个遭到很多质疑的项目上,我们的花费已经超过了15亿美元。”他这样说。此外他还担心,一旦政府接手这个计划,是否会对图书影像进行“控制”也是个未知数。
“登月”计划(11)
但是,小组主持人,罗彻斯特理工大学(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信息技术教授伊丽莎白·雷恩·罗利提出了完全不同的办法。那就是,既要避免项目在封闭的情况下变成谷歌的专有项目,也要避免由政府来负担完成该计划的昂贵费用。最可行的办法应该是自下而上地动员各方面的力量,既包括个人也包括规模大小不等的图书馆,大家共同努力,为这个扫描项目贡献图书内容。具体的方法与依靠个人捐助者的集体贡献最终建立的维基百科的方式大致相同。她说:“我认为一直以来我们都被一种错误的论调所左右,总是感觉要完成这样的一个庞大项目,只有某某有实力、够强大的大公司或政府才能够做到。我们为这种错误认识已经交了不少学费了。而事实上,从这些日新月异的技术中我们已经开始认识到,不是每一件事都要用集中控制的方式来解决。”
不管大家提出什么样的替代办法,谷歌的图书搜索计划表明,一家拥有充足的资金并愿意在法庭上捍卫自己的“先拷贝、后删除”政策的公司,其动作之快,远远超过那些组织松散的公司联合体。以开放内容联盟为例,到它成立的第二年年底,只扫描了10万本图书;而计划针对扫描书籍进行的“草根运动”,甚至还没有启动。谷歌同更多的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到2007年12月与它合作的大学已经达到28家,其中包括: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弗吉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Virginia)以及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等。一些美国本土以外的机构也同谷歌签订了合作计划,如日本的庆应大学(Keio University)、加泰罗尼亚国立图书馆(National Library of Catalonia)等。之前加入了开放内容联盟的加利福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也同谷歌签署协议,承诺将提供至少250万册图书参与该计划,并同意谷歌单独享有为这些图书内容建立搜索引擎的权力。负责同谷歌签订协议的加利福尼亚大学图书馆馆长丹尼尔·格林斯坦(Daniel Greenstein)说:“我记得上个月我们同开放内容联盟一起为3500册图书进行了扫描,而谷歌说他们只需要一天就可以完成。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随着时间的推移,谷歌身上的那种摧毁一切的强大力量使它在这场角逐中逐渐占了上风。至少谷歌已经可以在不被处罚的情况下继续进行数字化拷贝,并将图书内容独家使用,而不允许其他搜索引擎对他们进行检索。微软认为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迎头赶上这个竞争对手。就在加入开放内容联盟并大肆颂扬共同享有数字化图书是一种共赢行为的一年后,微软宣布他们将效仿谷歌的数字化图书政策,阻止其他搜索引擎对微软的数字化内容进行检索。但是,微软其实并不指望同谷歌在投入上展开竞赛。因为微软知道,在图书数字化的道路上他们已经被谷歌远远地甩在了后面,没有悬念的竞争可能会使他们太过气馁而没有办法继续下去。在仅仅完成了75万册图书数字化之后的2008年5月,微软宣布停止它的图书扫描计划。
为了使其“登月”计划成功着陆,谷歌消耗了巨大的资源,更不用说它在应付法律诉讼和不利宣传方面的费用,然而回报却是姗姗来迟。2006年2月,当克兰西(Clancy)在斯坦福大学参加有关介绍谷歌图书搜索项目(Google Book Search)的座谈会时,他被问道:“就信息利用方面而言,迄今为止,这项计划在哪些方面改变了您的个人行为?”克兰西坦率地说:“没有。”他解释说,因为忙于工作和家庭,他根本没有时间去进行学术研究,他所从事的工作领域,跟历史或计算机科学有些类似,在公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