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连梅谈:中国人应该这样用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冀连梅谈:中国人应该这样用药-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白色脓点。湿疹的疹子没有明显分界,边界不清,严重者有水疱,水疱破了还有液体渗出,并且疹子上不会有白色脓点。湿疹在治疗上除了要注意降低体表温度外,还需要保持宝宝皮肤湿润。痱子是因为闷热潮湿导致的,所以在治疗时,要首先降低体表温度,这一点和湿疹的治疗一样。但和湿疹需要皮肤保湿不同,痱子需要保持皮肤干燥才行。

    痱子的药物护理法

    宝宝长了痱子,经常会用手挠,这时如果家长护理不当,就会造成患处感染细菌,形成脓痱,面积大了就会有脓包,或者引起发烧,这就比较危险,需要带宝宝去医院治疗了。其实如果痒得厉害,一定要记得及时剪短宝宝的指甲以避免他抓伤自己,也可以外涂炉甘石洗剂止痒,但涂的时候要注意避开破损的皮肤。炉甘石洗剂只在皮肤表面起作用,基本不会进入血液被全身吸收,因此是比较温和的祛痱止痒药。

    一般出水痘可以用炉甘石洗剂止痒,长痱子、蚊虫叮咬也可以涂,但炉甘石洗剂不是万能止痒药。尽管中文的药品说明书上写着可以用于湿疹,但我个人不建议用它涂湿疹。因为这个药是水剂的剂型,水在皮肤上蒸发会让皮肤变干燥,不利于湿疹皮肤的保湿,所以不利于湿疹的恢复。
第18节。
    疫苗是宝宝健康的保护伞

    关于打疫苗的五个常见问题

    在接种疫苗这件事上,最让中国家长左右为难的就是,宝宝去社区打麻疹疫苗,社区医生一定要确认宝宝吃了全蛋不过敏才给打针。麻疹疫苗通常建议接种年龄是8个月,但从喂养的角度讲,8个月的宝宝吃全蛋还为时过早,应该是推迟到1岁后才吃全蛋,否则容易过敏。这事严格说来,真不应该让家长们这么纠结。国内外的麻疹疫苗成分都是从鸡蛋胚胎里提取的,疫苗的制备工艺差别也不大,都会有极其微量的鸡蛋蛋白残留,国外麻疹疫苗的说明书里却是这么写的:对于鸡蛋蛋白严重过敏的人禁止使用此疫苗。这里的严重过敏指威胁生命的过敏反应,也就是说,吃了或者接触到鸡蛋蛋白就会产生呼吸困难的这类过敏反应。而通常家长们自己在家用全蛋测试出来的宝宝嘴周发红、身上起疹子等都不属于严重过敏反应,也就不是麻疹疫苗接种的禁忌证,因此没必要在打疫苗前必须要求吃全蛋。因为这事让太多家长纠结,所以我们一直在网络上科普,建议不要用让1岁以下宝宝吃全蛋的方法来测试他对鸡蛋是不是过敏。┌米┌花┌书┌库┌ ;www。7mihua。com

    此外,曾经有人在微博上科普打针输液可能把玻璃渣输入静脉,存在导致肺栓塞或者静脉炎的风险,提醒患者减少不必要的打针输液。于是有家长无比担心地问我:“宝宝要打那么多针疫苗,岂不是很危险?”事实上,一般输液是打到静脉里,药物就直接进到血管里了;疫苗不会打到静脉里面,而是用皮下注射或者肌肉注射的方式,使人体慢慢对它产生抗体。由这样的注射方式引起的常见副作用只是注射部位疼痛或肿胀,几天后会消退,不存在对静脉的伤害,家长们不必为此担心。

    还有一些疫苗是减毒活疫苗,如预防结核的卡介苗,预防麻疹、风疹、腮腺炎和水痘的疫苗,以及一些日本乙型脑炎疫苗、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糖丸),还有口服的轮状病毒疫苗,这些都是活疫苗。活疫苗的接种原则是,活的跟活的可以在同一天接种,不然的话就要间隔一个月。灭活疫苗的接种没有严格的规定,也没有相互之间的禁忌。

    打完卡介苗后要去复查,去查体内有没有产生抗体。查的时候用结核菌素(PPD)做皮试,医生会通过皮试出来的皮疹大小,来判断宝宝体内是不是产生免疫应答了。在美国,宝宝是不接种卡介苗的,因为美国结核病发病率比较低,而且菌株经过这么多年也已经变异了。

    中国各个城市计划内免疫的疫苗都是不同的,比如政府买单的疫苗,北京以前就不包括甲肝,现在就包括了;但在别的地区,还有不包括甲肝的。但是常见的一些,如乙肝疫苗,麻疹、风疹、腮腺炎疫苗,流脑疫苗,百白破,脊髓灰质炎,还有卡介苗,这些都是一样的,都是国家免费给接种的疫苗。

    二类疫苗如何选择

    通常家长最纠结的都是二类疫苗要不要打。二类疫苗就是需要自己掏钱的疫苗,一般包括肺炎疫苗、流感嗜血杆菌疫苗(Hib)、轮状病毒疫苗、水痘疫苗、流感疫苗这一类的。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接种疫苗的种类和程序都不一样。

    对于流感疫苗,美国推荐6个月以上的宝宝就可以接种,而且每年免费接种(见第252页附录4附表4…3《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岁前儿童疫苗接种推荐》的相关内容)。一般成人的剂量是0。5毫升,儿童剂量是0。25毫升。首次接种的儿童,要用儿童剂量打两次,当天接种一针,30天之后再接种一针。

    肺炎疫苗,有一种是七价结合型肺炎疫苗。这在美国以及其他很多国家是政府买单计划内的疫苗,它可以预防绝大多数的中耳炎和肺炎。目前肺炎疫苗在国外已经更新换代为十三价,仍然是政府买单的。国内还有一种二十三价肺炎疫苗,但制备工艺属于多糖型的疫苗,跟七价和十三价结合型的疫苗不太一样。它只适用于两岁以上体弱多病的宝宝、65岁以上老年人、免疫功能正常的慢性病患者以及免疫低下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但不适用于健康宝宝。

    脊髓灰质炎疫苗目前国内有两种剂型:一种是口服的活疫苗(糖丸的形式),这种是免费的;一种是打针的灭活的死疫苗,这种需要自费。很早以前,没有技术制造灭活疫苗的时候,大家都用口服活疫苗;有了灭活疫苗之后,国外就淘汰了口服的。为什么淘汰?因为有二十五万分之一的儿童口服了这个疫苗之后会得小儿麻痹症。但是中国还没有淘汰,所以中国的家长如果希望不花钱就只能选择口服的,但同时要承担二十五万分之一风险。如果选择口服的活疫苗,通常不良反应发生在第一次口服糖丸的时候,如果过后没有问题,接下来发生的风险就非常低了。有些家长一开始不知道口服的活疫苗有风险,吃了一次糖丸后知道了这种情况又担心了,又带宝宝去打针,这样换成打针也可以。

    灭活的脊髓灰质炎疫苗通常包含在一种叫五联苗的疫苗里。这种疫苗是将百白破、流感嗜血杆菌和脊髓灰质炎五种疫苗合在一起打,可以减少给宝宝打针的次数。通常对于有经济实力的家长,我都会推荐他们打五联苗。五联苗相对来说价钱会高,但是,打五联苗就可以减少去保健站的次数。打针次数少,宝宝受的罪也少。

    水痘疫苗,通常建议1岁以上的宝宝打。水痘病毒和成人的带状疱疹病毒实际上是一种病毒,所以得了带状疱疹的病人很容易把病毒传给宝宝;另外,有集体生活的宝宝,得水痘的机会也会相应地增加。

    中国的轮状病毒疫苗和国外的不一样。国外有两种轮状病毒疫苗,都是口服的,通常都是建议在8个月之前接种完成,以后就不用再接种了。但是,国内疫苗的菌株不一样,所以会建议每年都接种。

    宝宝用药最容易犯的7个错误

    我国每年大概有250万人因用药错误或者药物不良反应生病住院,其中有高达20万人死于用药不当或者用药错误。中国药学会儿科药学组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北京、上海、重庆等地的聋哑学校中,70%的儿童是由于小时候用药不当而造成聋哑的。据20世纪90年代的一项统计显示,我国聋哑儿童达180万人,药物致聋占60%,约100万人,并且以每年2万~4万人的速度在递增。实际上,多数用药问题并不是药物本身质量不过关,而是由于选择或者使用药物不当造成的。在此,我总结自己的临床经验,给大家讲讲宝宝用药最容易犯的7个错误。

    搞混药名,看错包装

    《国家用药错误报告项目》统计显示,将近1/4的用药错误因搞混药名所致。例如,用于儿童退烧的泰诺林和用于儿童感冒症状的泰诺。泰诺林是单一成分的药品,有效成分是对乙酰氨基酚。泰诺(通用名:酚麻美敏)是复方成分药品,含4种成分,除了对乙酰氨基酚外,还含盐酸伪麻黄碱、氢溴酸右美沙芬和马来酸氯苯那敏。现在不主张给儿童使用复方感冒药,因为儿童感冒多由病毒引起,只需用退烧药将体温控制在38。5℃以下,一般5~7天就可自愈。

    对于儿童高烧不退,我们一般建议使用泰诺林,如果搞混药名选了泰诺,则可能烧没退下来,反倒给儿童带来嗜睡、乏力以及食欲不振等副作用,不利于恢复体力,反而使病程延长。

    药品包装相似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同一家药厂生产的不同药品。例如,儿童常用药泰诺林滴剂、美林滴剂和艾畅滴剂,是同一个药厂生产的3种不同药品,但最近它们的外包装越做越像,不仅尺寸大小相似,连颜色都趋于一致。所以,家里备了同一药厂不同药品的家长也需格外小心,给宝宝用药前切记仔细核对,必要时找人核对,以免拿错药、用错药。

    几种药同时吃,中西药混吃

    很多家长都有一个错觉,以为药吃得越多,病好得越快,于是中药加西药,多种药一起服。事实上,无论中药还是西药,绝大多数药物进入体内要经由肝脏代谢灭活、肾脏排泄清除。由于儿童的肝肾功能还不健全,因此应尽量避免多种药物同时服用,以免造成肝肾损伤。

    如果病情需要多药同服,也应该知道如何正确服用。例如,当需要中药和西药同服时,我们一般建议两种药物至少间隔1个小时服用。

    多种药物同时服用时,还需注意各药物的有效成分,以避免重复用药,加重不良反应。再次强调,退烧用的对乙酰氨基酚成分同时存在于许多复方感冒药中(参见第243页附录2《常见感冒药所含有效成分分析》),如果退烧的同时还服用复方感冒药,就有可能导致服用对乙酰氨基酚过量,造成肝损伤。再比如抗过敏的马来酸氯苯那敏成分在很多复方感冒药里也存在,成分列表里可能写的是氯苯那敏,如果家长们不知道俗称的扑尔敏就是氯苯那敏,给宝宝服扑尔敏的同时也服含氯苯那敏的感冒药,很容易造成扑尔敏过量,导致宝宝昏睡不醒,严重者可造成意识丧失。

    弄错剂量

    药品有不同的剂量单位,比如毫升(mL)、毫克(mg)等。有的时候,一些医生还喜欢用简写,这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在此提醒家长们一定要仔细识别。例如,抗过敏的西替利嗪滴剂,两岁以下儿童每次用的剂量是0。25毫升(相当于2。5毫克),有些医生喜欢写2。5毫克,如果把这里的2。5毫克错看成2。5毫升,那给孩子服用的量就达到中毒量了,严重者会导致儿童死亡,美国就曾报道过这样的例子。

    泰诺林在中国市场上有两个浓度的产品,混悬剂的药物浓度是160毫克/5毫升,而滴剂是500毫克/5毫升,如果家长不仔细核对浓度,很容易给错剂量。

    保健品当糖吃

    保健品市场一直很红火,不少家长怕宝宝缺维生素或微量元素,选择给儿童服保健品。为了在口味上吸引宝宝,保健品的厂家把产品的口味做得很好,以至于不少宝宝把保健品当糖吃。例如,不少妈妈给宝宝海淘“小熊糖”,这是一种儿童型多种维生素,口味好而且外形可爱,孩子们很爱吃。国外报道过多个服用小熊糖过量的案例,都是儿童趁父母不注意误服导致的。

    保健品吃多了也会中毒,提醒家长们要告诉宝宝这不是糖,要把保健品放在宝宝够不到的地方或者锁进柜子里。

    滥用抗生素

    宝宝感冒发烧,家长们首先担心发展成肺炎,于是给他们随意使用抗生素预防肺炎。事实上,感冒发烧没那么容易就发展成肺炎。抗生素可以用来治疗细菌性肺炎,但不能预防肺炎,预防肺炎可以考虑接种肺炎疫苗。滥用抗生素将增加抗生素耐药的概率,导致宝宝一旦真正需要使用抗生素时,抗生素不再起作用。

    对于抗生素的使用,还有一些误区:其一,病好了立刻停用抗生素,没用够疗程也容易导致细菌耐药。其二,随意停用或频繁更换抗生素。抗生素治疗细菌性感染是个逐渐起效的过程,需要2~3天才能看出效果,并不是吃了一个剂量就能立竿见影,因此不要随意停用或频繁更换。其三,抗生素越新越好,一进医院就要求医生开三代头孢。事实上,抗生素没有谁比谁更厉害一说,不同的感染部位的致病菌不同,因此不同的抗生素针对不同的致病菌。比如皮肤软组织感染,一代的头孢就很有效。

    中药纯天然,服中药安全

    西药由于是经过临床试验才批准上市的,所以在试验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都会在药品说明书中注明。中药由于是祖国医学文化的传承,没有特别严格的临床试验,因此药品说明书里的不良反应通常注明“尚不明确”。

    “尚不明确”只表明没有可参考的临床数据,不代表安全。100%植物来源的药物也不代表100%安全,要知道,很多西药最初的来源也是植物,比如阿司匹林。提醒家长们不要随意给宝宝吃所谓的“小中药”来强身健体,要牢记“是药三分毒”。

    洋货一定好过国货

    由于中国药品安全问题频出,导致家长们选择海淘药品,这里面其实存在很大的风险。

    第一,由于语言障碍,很多家长无法了解海淘药品的真正用途和用法用量。比如“小蜜蜂”紫草膏,淘的时候商家可能会夸大它的疗效,说成是可以吃的万用药膏,但实际上,它在美国只用于提神醒脑、缓解疲劳,仅限两岁以上人群使用,每天最多使用3~4次,两岁以下儿童使用要咨询医生。它里面的主要成分提取自紫草科植物,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曾就它的口服补充剂发出过肝毒性的警告,因此外涂要避开溃破的皮肤才不会有肝毒性。

    第二,由于对网上商家缺乏监管,很难保证海淘药品质量,也很难及时获得药品的不良反应信息。例如有人海淘了缓解出牙不适的药膏,成分列表里标明含苯佐卡因。事实上,因为这个成分可能会引起严重的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所以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和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都发出过警告:不要给两岁以下幼儿使用含苯佐卡因成分的药膏,应该选择牙胶或用手指按摩牙床来缓解宝宝出牙不适。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