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其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其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子曰:〃君子不器。〃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第39节:第三章 孔子的智慧(7)
(孔子)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子曰:〃事君三违而不出竟,则利禄也。人虽日不要,吾弗信也。〃(《礼记》第三十二)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八、中庸为理想
夫子之所厌恶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捐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子在陈。曰:〃归欤!归欤!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欤?〃子曰:〃过犹不及。〃
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无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 〃恶徼以为知者,恶不逊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愿,恐其乱德也。〃(《孟子·尽心下》)
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欤?〃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不孙,远之则怨。〃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君子不以辞尽人。故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辞有枝叶。〃(《礼记》第三十二)
九、论为政
为政之理想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以德行为政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政,孰敢不正?〃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为政要素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十、论教育、礼与诗
第40节:第三章 孔子的智慧(8)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曰:'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曰:'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礼记》第十八)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子曰:〃由也,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居,吾语汝。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第41节:绪论(1)
下 篇 老子
绪 论
一
孔子的人文主义能否叫中国古人感到充分的满足呢?答复是:它能够满足。同时,也不能够满足。假使已经满足了人们的内心欲望,那么就不复有余地让道教与佛教得以传播了孔子学说之中流社会的道德教训,神妙地适合于一般人民,它适合于服官的阶级,也适合于向他们叩头的庶民阶级。
但是也有人一不愿意服官,二不愿意叩头。他具有较深邃的天性,孔子学说未能深入以感动他。孔子学说依其严格的意义,是太投机,太近人情,又太正确。人具有隐藏的情愫,愿得披发而行吟,可是这样的行为非孔子学说所容许。于是那些喜欢蓬头跣足的人走而归于道教。前面已经指出过,孔子学说的人生观是积极的,而道家的人生观则是消极的。道家学说为一大〃否定〃,而孔子学说则为一大〃肯定〃。孔子以义为礼教,以顺俗为旨,辩护人类之教育与礼法。而道家呐喊重返自然,不信礼法与教育。
孔子设教,以仁义为基本德性。老子却轻蔑地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孔子学说的本质是都市哲学,而道家学说的本质为田野哲学。一个摩登的孔教徒大概将取饮城市给照的A字消毒牛奶,而道教徒则自农夫乳桶内取饮乡村牛奶。因为老子对于城市照会、消毒、A字甲级等等,必然将一例深致怀疑,而这种城市牛奶的气味将不复存在天然的乳酪香味,反而氤氲着重大铜臭气。谁尝了农家的鲜牛奶,谁会不首肯老子的意见或许是对的呢?因为你的卫生官员可以防护你的牛奶免除伤寒菌,却不能免除文明的蛊虫。
孔子学说中还有其他缺点,他过于崇尚现实,而太缺乏空想的意象的成分。中国人民是稚气地富有想象力,有几许早期的幻异奇迹,吾人称之为妖术及迷信者,及后代仍存留于中国人胸中。孔子的学说是所谓敬鬼神而远之;他承认山川之有神祗,更象征的承认人类祖考的鬼灵之存在。但孔子学说中没有天堂地狱,没有天神的秩位等级,也没有创世的神话。他的纯理论,绝无掺杂巫术之意,亦无长生不老之药。其实虽笼罩于现实氛围的中国人,除掉纯理论的学者,常怀有长生不老之秘密愿望。孔子学说没有神仙之说,而道教则有之。总之,道教代表神奇幻异的天真世界,这个世界在孔教思想中则付阙如。
故道家哲学乃所以说明中国民族性中孔子所不能满足之一面。一个民族常有一种天然的浪漫思想,与天然的经典风尚;个人亦然。道家哲学为中国思想之浪漫派,孔教则为中国思想之经典派。确实,道教是自始至终罗曼司的:第一,他主张重返自然,因而逃遁这个世界,并反抗狡夺自然之性而负重累的孔教文化;其次,他主张田野风的生活、文学、艺术,并崇拜原始的淳朴;第三,他代表奇异幻象的世界,加缀之以稚气的质朴的〃天地开辟〃之神话。
中国人曾被称为实事求是的人民,但也有他的特性的罗曼司的一面;这一面或许比现实的一面还要深刻,且随处流露于他们的热烈的个性,他们的爱好自由,以及他们的随遇而安的生活。这一点常使外国旁观者为之迷惑而不解。照我想来,这是中国人民之不可限量的重要特性。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头,常隐藏有内心的浮浪特性和爱好浮浪生活的癖性。生活于孔子礼教之下倘无此感情上的救济,将是不能忍受的痛苦。所以道教是中国人民的游戏姿态,而孔教为工作姿态。这使你明白每一个中国人当他成功发达而得意的时候,都是孔教徒,失败的时候是道教徒。道家的自然主义是服镇痛剂,所以抚慰创伤了的中国人之灵魂者。
那是很有兴味的,你要知道道教之创造中华民族精神倒是先于孔子,你再看他怎样经由民族心理的响应而与解释鬼神世界者结合同盟。老子本身与〃长生不老〃之药毫无关系,也不涉于后世道教的种种符箓巫术。他的学识是政治的放任主义与论理的自然主义的哲学。他的理想政府是清静无为的政府,因为人民所需要的乃自由自在而不受他人干涉的生活。老子把人类文明看作退化的起源,而孔子式的圣贤被视为人民之最坏的腐化分子。宛似尼采把苏格拉底看作欧洲最大的坏蛋,故老子俏皮地讥讽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继承老子思想,不愧后起之秀者,当推庄子。庄子运其莲花妙舌,对孔教之假道学与不中用备极讥诮。
讽刺孔子哲学,固非难事,他的崇礼仪,厚葬久丧并鼓励其弟子钻营官职,以期救世,均足供为讽刺文章的材料。道家哲学派之憎恶孔教哲学,即为浪漫主义者憎恶经典派的天然本性。或可以说这不是憎恶,乃是不可抗的嘲笑。
从彻头彻尾的怀疑主义出发,真只与浪漫的逃世而重返自然相距一步之差。据史传说:老子本为周守藏室史,一日骑青牛西出函谷关,一去不复返。又据《庄子》上的记载: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从此以后,道家哲学常与遁世绝俗,幽隐山林,陶性养生之思想不可分离。从这点上,吾们摄取了中国文化上最迷人的特性即田野风的生活、艺术、与文学。
或许有人会提出一个问题:老子对于这个逃世幽隐的思想该负多少责任?殊遽难下肯定之答复。被称为老子著作的《道德经》,其文学上之地位似不及〃中国尼采〃庄子,但是它蓄藏着更为精练的俏皮智慧之精髓。据我的估价,这一本著作是全世界文坛上最光辉灿烂的自保的阴谋哲学。它不啻教人以放任自然,消极抵抗。抑且教人以守愚之为智,处弱之为强,其言曰:〃……不敢为天下先。〃它的理由至为简单,盖如是则不受人之注目,故不受人之攻击,因能立于不败之地。所以他又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尽我所知,老子是以浑浑噩噩藏拙蹈晦为人生战争利器的惟一学理,而此学理的本身,实为人类最高智慧之珍果。
老子觉察了人类智巧的危机,故尽力鼓吹〃无知〃以为人类之最大福音。他又觉察了人类劳役的徒然,故又教人以无为之道,所以节省精力而延寿养生。由于这一个意识使积极的人生观变成消极的人生观。它的流风所被染遍了全部东方文化色彩。如见于《野叟曝言》及一切中国伟人传记,每劝服一个强盗或隐士,使之与家庭团聚而重负俗世之责任,常引用孔子的哲学理论;至遁世绝俗,则都出发于道教的观点。在中国文字中,这两种相对的态度称之为〃入世〃与〃出世〃。有时此两种思想会在同一人心上蹶起争斗,以其战胜对方。即一个人一生的不同时期,或许此两种思想也会此起彼伏,如袁中郎之一生。举一个眼前的例证,则为梁漱溟教授,他本来是一位佛教徒,隐栖山林间,与尘界相隔绝;后来却恢复孔子哲学的思想,重新结婚,组织家庭,便跑到山东埋头从事于乡村教育工作。
第42节:绪论(2)
中国文化中重要特征之田野风的生活与艺术及文学,采纳此道家哲学之思想者不少。中国之立轴中堂之类的绘画和瓷器上的图样,有两种流行的题材,一种是合家欢,即家庭快乐图,上面画着女人、小孩,正在游玩闲坐;另一种则为闲散快乐图,如渔翁、樵夫或幽隐文人,悠然闲坐松荫之下。这两种题材,可以分别代表孔教和道教的人生观念。樵夫,采药之士,和隐士都接近于道家哲学,在一般普通异国人看来,当属匪夷所思。下面一首小诗,它就明显地充满着道家的情调: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此种企慕自然之情调,差不多流露于中国所有的诗歌里头,成为中国传统的精神上一主要部分。不过孔子哲学在这一方面亦有重要贡献,崇拜上古的淳朴之风,固显然亦为孔门传统学说之一部分。中华民族的农业基础,一半建筑于家庭制度,一半建筑于孔子哲学之渴望黄金时代的冥想。孔子哲学常追溯尧舜时代,推为历史上郅治之世。那时人民的生活简单之至,欲望有限之至,有诗为证: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掘井而饮,
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这样崇拜古代,即为崇拜淳朴。在中国,这两种意识是很接近的,例如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